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5年度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普与科技传播”项目申报指南。
一、征集范围
专题一、科技传播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方向1.科技传播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以构建专业化科技传播理论体系为目标,组建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整合相关领域专家成立跨学科团队。分析国内外科技传播领域的前沿理论与产业创新案例,明确当前研究空白;重点研究科技传播规律、科普产业转型路径、公众科学行为模式及其对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建立符合上海实际的科技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策略。
考核指标:
1.组建不少于10人的跨界融合的科技传播专家队伍,举办科技传播学术研讨活动不少于4次。
2.培养科技传播方向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不少于3人,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技传播研究成果不少于5项。
3.面向全市相关专业人群开展能力培训,参与人数不少于500人。编写理论研究方法指南不少于1部并应用于培训等。
4.公开出版一套(本)相关主题书籍。
执行期限:2025年6月1日至2027年5月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2项。
申报主体要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需提供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学术成果。
方向2.科技传播专业课程设置
研究内容:面向全日制高校学生以及在职教育培训学员,开发科技传播素质教育课程,提升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能力。课程内容须涵盖科技传播前沿理念、科学家精神传播实践、科普表达技巧、科技成果可视化实践、科普作品创制方法、公众参与及公众影响科学研究的设计等,并结合文案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
考核指标:
1.课程不低于24个课时,每课时不低于40分钟,课程成果包括教案、教学PPT、短视频、课程实录。课程线上推广累计点击量不低于10万人次。
2.明确本单位的1个线下教学实践点。线下实践教学不低于24个课时,参与总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
3.举办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主题活动不少于4场,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不少于1万人次。
4.公开出版一套(本)科技传播相关主题书籍或教材。
执行期限:2025年6月1日至2027年5月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拟支持不超过6项。
申报主体要求: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培训事业单位。已有“科技传播能力体系建设”类在研项目的单位不接受申报。
方向2.创新型科技传播活动
研究内容:策划实施创新型科技传播活动,基于可借鉴的活动模式,总结相关经验并开展研究,打造公众端、科学端与产业端多方互动的实践新标杆。策划的科技传播活动模式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在内容策划、活动形式、参与聚合、平台建设、传播途径等方面至少体现三处模式创新,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考核指标:
1.举办系列线上或线下活动不少于10次,引导公众充分参与科学互动。活动推文或短视频须进行线上推广。活动要求累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不低于50万人次。
2.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科技传播特色活动平台或运营组织,培养一支科技传播队伍。
3.总结科技传播实践经验,研究科技传播规律并发布有关成果。
4.“上海科技节”和“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普活动。
执行期限:2025年6月1日至2027年5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50万元。拟资助不超过10项。
二、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已作具体要求除外),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对于申请人在以往市级财政资金或其他机构(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
3.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技伦理准则。拟开展的科技活动应进行科技伦理风险评估,涉及科技部《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国科发监〔2023〕167号)第二条所列范围科技活动的,应按要求进行科技伦理审查并提供相应的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材料。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提供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
5.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
6.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
7.本指南学校申报不超过2项,同专题限申报1项。
8.各学院(部)原则上每个方向申报最多1项,申报总数不超过2项。
9.科普出版作品须提供完整的创作提纲和部分文本。
10.需配合参加市科委举办的科技传播活动。
三、申报方式
1.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请申请人通过“上海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统”(svc.stcsm.sh.gov.cn)进入“项目申报”,进行网上填报,由申报单位对填报内容进行网上审核后提交。
【初次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一网通办”注册账号页面完成注册),进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使用“一网通办”登录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5年4月2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5年4月22日。以学院(部)为单位提交系统下载的PDF版本。
四、评审方式
专题一、专题二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
专题三采用第一轮通讯评审、第二轮见面会评审方式。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许老师 联系电话:021-68023308。
附件1:2025年度创新生态建设计划“科普与科技传播”项目技术要求.pdf
附件2:项目申报提纲(供参考,以正式申报系统为准).docx
附件3: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立项清单.pdf